找到相关内容775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中国文化与佛学(1)

      佛学建立在三世因果和六道轮回的学说上面,在座各位相貌不同,思想各异,都是因果使然。  所谓三世,就是过去、现在和未来。早在佛学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易经》也讲到因果律。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代表了本体,有抽象的,精神的,理性的含义。宋明理学的理字,即从此处所借用而直接《易经》的易理。  二、事法界――是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物理世界。  三、事理法界――天地之间充满了"理"和"事",也就是...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3452407.html
  • 20世纪西方哲学理论东渐述要(上)

    深受儒教熏陶。1909年创办德华学校,并积极为欧洲人翻译中国古典著作。1911年任北京大学教授,译有《论语》(1910年)、《老子道德经》(1911年)、《易经》(与劳乃宣合译,1924年)、《吕氏...

    陈应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01853159.html
  • 禅宗的藏识思想与体用论

    这些语句、动作、圆相中揣摸理会,容易形成玄学化的禅理。[78]除了沩仰宗之外,曹洞宗也使用圆相来表达禅理,如曹山本寂曾用五种圆相来对应偏正五位,[79]而这五种圆相其实是从《易经》中的卦象变化而来。依吕澄所说,唐人称《易经》为「真玄」(《老子》为「虚玄」,《庄子》为「谈玄」),曹山在《宝镜三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6] 《老子...

    刘嘉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73853563.html
  • 佛教诠释学的当代建构的一些争议: 由空性与现代性的多元诠释论起

    说的思想过渡,并用易经哲学加以转化,所以熊氏的 ?新唯识论? 是以“创生性的本体论”改写了唯识学的核心概念12,由佛归儒,(2) 牟宗三进一步用“纵贯纵生”(儒家圆教) 和“纵贯横讲”(佛家圆教) 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40754476.html
  • 佛教哲学与京都学派: 吴汝钧与赖贤宗对谈

    以为,佛教以本性空寂为归趋,但是又强调要生起大用,天台强调作用,华严强调力用,禅强调作用见性。但是空寂之体如何产生用来转化世界呢?熊十力面对这里所可能有的理论困难,用?易经? 的生生之实体来取代佛教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40954478.html
  • 武侠文化与儒道佛伦理

    多年来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体现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主要代表作有《易经》、《老子》(又称《道德经》)、《庄子》等。伴随着中华文明走过几千年风雨...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43454498.html
  • 有病事醫不要事神(3)

    佛经中的龙对中国文学所产生之影响也许正是在这种阴错阳差关系中之产物也来可知,但由于此非本文重点所在,故仅于此略作交代。  61见《易经》乾卦文言。  62《法苑珠林》卷七降雨部,大正藏第五十三册。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65954639.html
  • 汤一介:文化的豆动及其双向选择——以印度佛教和西方哲学传入中国为例

    前400年前后;《易传》中的《系辞》对《易经》的解释、《墨子》中的《经说》对《墨经》的解释、《韩非子》中的《解老》、《喻老》对《老子》的解释都在公元前200年之前。我们有这样长的解释经典的历史,但是...

    汤一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33955100.html
  • 三谈生活禅

    我们题外之事,不去画蛇添足。如果我们不在精神上注意到了这一点,那就错了,就像《易经》里面的“艮卦”提到“君子以思不出其位”,你是学生,你的思维、你的生活就不要超越学生的范畴,就是要“知止”。只要能够“...

    冯学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45455177.html
  • 四阿含经之研究(2)

    :卷四四)“易经”要人趋吉避凶,原是忧患哲学。诸佛出现,也是为了减免种种烦恼与忧患。  如何使有幸福的人生,如何减免祸患,诸佛是如是出现的:“若在家者,当为‘转轮圣王’,王四天下,四兵具足,以正法治,...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220955313.html